广州市2022年安排82.5亿元支持科技创新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科技自立自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广州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显示,2022年市级财政安排82.5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助力实现高水科技自立自强。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市级财政的“大盘子”里,该局统筹的2021年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达43.4亿元。市科技局在部门预算中设置了“基础研究计划、重点研发计划、企业创新计划、人才项目经费、创新环境计划”五大类别,覆盖了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

围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的战略目标,2021年广州修订出台《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加快建设“2+2+N”科技创新台体系,狠抓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市场化企业支持体系,着力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推动整体科技实力大幅增强。

好钢用在刀刃上:基础研究筑牢“底座”

自主研发万米级海底地震仪、参与研发的中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批上市、推出全球第一台反射式彩色全动态视频电子显示器……2021年,广州大院大所大装置科研成果丰硕,在多个领域甚至填补了世界空白。

此外,2021大湾区科学论坛吸引130多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参会;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14位,国内城市排名上升至第4位。

科技大厦的层层累进离不开基础研究的底座支撑。基础研究作为无法带来立竿见影经济效益的“基底”工程,却对锚定城市未来竞争排位具有根本影响。为打造基础研究的科研重器,广州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无问功利地投入,可谓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2021年,广州市科技局通过基础研究计划,重点支持联合基金、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台。

去年5月挂牌运行的广州实验室,为全国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去年4月揭牌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导入重大技术研发台突破“卡脖子”技术。广州通过建设基础研究台带动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打造出“2+2+N”科技创新台体系。

除了基建体系的建设外,广州在基础研究资助体系方面,不断深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合作,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188项,支持经费17.1亿元,均居全国第三。科学基金所资助的学科领域覆盖面最全、覆盖地域也更广、更具有普适。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可被视作衡量一个地区基础研究水的硬指标。

“我们以源头创新和应用为导向,在全国首创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广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预计5年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经费超8.5亿元。

通过“市财政资金+自筹经费”形式,广州鼓励引导高水大学、高水医院加大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前沿交叉学科方向多元投入力度;同时培养了青年科研人员独立承担科研项目、进行创新研究的能力。

一钱不落虚空地:产业技术实现“领跑”

2021年,技术突破的捷报频频从广州的产业一线传来:泰斗微电子实现导航领域“换芯”;云从科技人脸识别技术屡破世界纪录;金发科技成为亚太地区第一、全球第二大改塑料企业……广州多个领域实现了核心技术从“跟跑”到“领跑”“并跑”的转变。

让每一分投入获得最高产出,让每一钱支出赢得最高价比,政府财政的引导支持扮演了重要角色。去年,广州市科技局通过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重大科技专项、农业和社会发展科技、重大产业创新台、现代产业技术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专业镇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省市联动项目。

“广州实施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新材料、新能源等四个重大科技专项和一个重点专项,共支持21个主攻方向。”广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与科技专项共同驱动核心技术迈向尖端的,还有重大产业创新台。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已有超分辨显微镜、床旁呼吸气体分析仪、金属透明电极等多项全球首创成果完成研发并进入产业化阶段。

作为市场主体和广州科创中坚力量的科技型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2021年,市科技局通过企业创新计划,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生物医药产业补助、创新创业大赛。

荣获2021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成长组二等奖的广州喜鹊医药有限公司,已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超60项,获得1类化学新药临床批件7项。该企业通过“以投代评”机制直接晋级广州赛区决赛,还通过对接广州市科技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获得了银行1200万元信用贷款。

为进一步扫除市场主体发展障碍,2021年,市科技局出台了《广州市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将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从资金奖励导向转为服务导向。高新技术企业借此实现量质齐升——去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通过数量3636家,申报通过率连续4年提高,从2018年的63%提升至2021年的85.23%。

千金散去还复来:招才引智算清“大账”

生于东北、学在华北、深造在美国北部,鲜少去过南方的广州慧智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阳,归国时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广州创业。在微波射频芯片领域钻研了十余年,李阳认为,缩短研发时间,实现“弯道超车”唯一的捷径是“押注”人才。

“优秀人才具有丰富的经验,可以通过缩短试错环节,提升研发效率。政策向人才倾斜,结果一定是‘赚’的。”李阳说,“广州政府‘会算大账’,这是吸引我南下发展的重要原因。”

如李阳所言,通过深入实施“广聚英才计划”,2021年广州新增3名两院院士,目前已依托广州实验室、省实验室、高水创新研究院集聚各类院士44名。

培养汇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市级财政为省重大人才入选项目提供配套支持。2021年,广州共支持29项此类项目,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叶思宇团队助力鸿基创能成为国内首个能实现产业化,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能膜电极生产企业。广州还连续三年为全市创业领军团队入选企业提供房租补贴支持,2021年为28家创业领军团队补贴房租。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为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广州以源头创新和应用为导向,优化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环境,探索向广州实验室、省实验室等重点用人单位下放市级人才认定权限,评聘合一。

同时,广州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制,赋予项目负责人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和成果转化收益权,保障科研人员自由探索。

识才、爱才、育才、用才、敬才的春风拂过,各方英才纷至沓来、齐聚羊城。

当前,广州打造了一支以钟南山、徐涛、张偲、赵宇亮等院士为龙头,一大批青年骨干科学家为支撑,青年科研人才为基础的科技战略人才队伍。2021年,广州市申报省人才项目数量再创新高,稳居全省第一。

四两亦可拨千斤:金融“杠杆”赋能生态

日,科技部印发了《2021年入选科技体制改革案例库典型案例清单》。《广州依托双创大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成果丰硕》作为典型案例成功入选。

“每年我们从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1亿元奖励大赛优胜企业,初创组、成长组单个项目支持额度分别从此前的10万元、20万元提高至最高100万元、200万元。共有上千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4亿元市级财政支持。”广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这是广州通过科技金融撬动市场资源,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的缩影。2021年,广州市科技局通过创新环境计划,重点开展或扶持科技服务、科技金融、“双创”活动、科普与软科学研究、港澳台创新创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等。

“在广州创业多幸福?市、区两级政府可兜底补偿科技信贷90%风险!”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谈到。去年8月,广州实现了市、区联动科技信贷风险资金池的无缝链接。这意味着,市、区两级财政资金叠加,最高可累计补偿不良贷款本金余额的90%。此举将激励银行等机构向中小科技企业放贷,助力企业实现快速融资。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共支持23家合作银行,累计为6550家企业提供低息信用贷款,放贷额突破500亿元,科技信贷规模全国第一,形成科技信贷的“广州模式”。

对种子期企业“培土施肥”的同时,广州也在实施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扶持计划,根据企业研发投入给予阶梯式补助。“高新技术企业+”阶梯式补助大大提高了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进而带来科技成果高产出。

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市4成;高云半导体成功量产国内首款通过车规认证的国产FPGA芯片;百奥泰自主研发的格乐立(阿达木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是国内获批的首个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

科技金融“杠杆”撬动海量要素资源,赋能双创活力,造就原始创新和产业创新精彩纷呈。一支来自广州的“科技劲旅”正稳步发展壮大,奔赴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

(南方日报记者李鹏程)

关键词: 广州市 2022年 科技创新 高水平科技 自立自强